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縱觀台灣生技產業講座

校友分享講座-第25期英文組黄允齊學長
整理撰文:洪正達
同步刊登:ITI電子報第44期ePAPER Vol.44

這次ITI生技產業社團邀請到了黃允齊學長分享他的工作經驗與見解,學長在五鼎生技公司擔任資深業務課長一職,主要負責中東、東歐、非洲等市場,而五鼎生技公司的主要產品為利用專利生物感應技術所研發出之檢測儀器和檢測試片,亦是國內血糖機領域的領導廠商。



提到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學長講座一開始便拋出了一枚震撼彈-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全年總營收不過相當於台積電一個月的營收,如此的一番話讓許多在場的同學感到相當意外,也揭開了兩兆雙星產業加持光環下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真實面。學長認為政府的政策偏差-將生技醫療產業僅定義(聚焦)至製藥產業為主要原因之一,再者台灣的生技醫療公司大多因循高科技產業的經營模式-因產品同質性高因而具有量大、技術單一化及資金回收快等特點,然而大多生技醫療產品卻具有市場小、產品生命週期長、法規認證嚴謹等特性,這也可以從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產品項目比例看出端倪-行動輔具佔約50%,其次為物理治療用具及自我檢測相關儀器,都是符合高科技產業模式特性,再者台灣生技醫療產業裡各子產業具有封閉性,意即技術或製程等無法共用因此無法以專業的分工的形式營運,而資金的普遍不充裕也是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無法快速蓬勃發展的主因之一。 

談到生技醫療的人才面,學長認為台灣缺乏跨領域的通才,而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經驗豐富與否遠大於學識的淵博程度,在人才培育方面,儘管台灣欲複製之前高科技產業的成功模式,與史丹佛大學自2008年起簽訂為期五年的「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透過甄選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才並培育成高階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及產業化實務的跨領域種子人才,建立國內生醫與工程的創新與創業平台。並與國際科技發展現況接軌,強化國內對於醫療器材產品設計、 法規和專利佈局等科技產品國際化之經驗與智識,但學長認為研究發展面和大量生產(商業化)仍存在著一段落差,簡而間之,業務要的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產品,而是可以被接受的產品,以利快速銜接市場需求。提到人才方面,學長也和我們說,現今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校所學的知識一畢業後價值便大幅減少,因此快-如何有效率的學習是重點,此外學長認為我們應該把ITI當成職業訓練所而非僅僅是學校而已,因此積極的參與有興趣的產業社團和多從畢業學長姐的分享中汲取經驗及知識是在ITI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功課,學長也提醒我們,在第一年投入職場時文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之後看的便是前一份工作的內容及經驗。鑒於ITI的畢業生中有一大部分是成為業務人,學長亦無私地分享他所獨創的成功業務行銷四大要素,即High Quality、Low Price、Long Payment Term及Short Delivery Time,希望對欲從事業務一職的同學有所助益。 

由於自身豐富的國外參展經驗,學長和我們分享了他的參展標準作業流程,一見面時的招呼當然必不可少,之後先問對方從哪裡來以利判斷市場大小,接著詢問其對於展出的那些商品有興趣以判斷對方是否有相關經驗和了解程度,接者詢問對放是否販賣相同種類之產品和為什麼要換供應商等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目的,而在整個過程中如果進行順利,展後的社交活動更是資訊情報收集的重要關鍵,然而成功行銷商品的能力也和上述學長曾提及的經驗有關,唯有實際參與才能練就出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篩選客戶、辨識需求和蒐集情報等功力。 

透過學長這次的講座分享,我們了解科技醫療產業的現實面及其他實用的資訊與知識,而學長在過程中也強調,不要僅專注於生技醫療產業的認識,要嘗試多方了解其他不同的產業,說不定我們會發現屬更適合自己的那個「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