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TI

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英語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簡稱ITI),是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外貿協會)執行營運,配合政府政策與市場需求負責提供經貿及外語專業培訓。
國際企業班已外語與結合業界實務的經貿課程二主軸貫穿訓練課程內容,培養能獨立開發海外市場的經營管理人才為目標。


培訓重點
紮實的外語訓練 打造強悍語文力
聽說讀寫、商業書信、簡報、談判、會議、展覽
全方位經貿課程 打造專業知識力
國際行銷、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國際貿易、商法、個案研究、產業講座、企畫書撰寫
著重職場社交技能 打造人脈社交力
國際禮儀、西餐禮儀、國標舞、高爾夫、名人講座、企業參訪




成立源起

政府委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外貿協會)於1987年成立「貿易人才培訓中心」,開始『貿易人才養成班』(養成班)運作,每年定期招生大專畢業青年,施以為期二年之經貿及外語密集訓練。
1999年8月18日,為因應全球化經貿發展趨勢,『貿易人才養成班』更名為『國際企業經營班』(國企班),培訓目標亦由『國際貿易人才』調整至『國際行銷與經營人才』。
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由一名主任領導及由一名副主任輔助。


培訓業務

培訓種類分為「職前訓練」及「在職訓練」兩大類。
前者配合政府政策與市場需求,招收未來想從事貿易相關行業人員,培養擁有流利外語溝通能力與國際貿易實務知識的經貿專才;後者在提昇中華民國業者貿易行銷經營能力。


外語課程

國企班自1987年設立英語組起陸續增加德(自1988年起)、西(自1988年起)、日(自1989年起)、法(自1990年起)、俄(自1991年起)、韓(自2004年起)七種外語及2009年起新增阿、葡語組。另在課程內容方面,以英語組為例,初期課程設計著重於奠定穩健紮實之聽說讀寫能力,另輔以時數不多之一般商業英文課程,後因經貿環境的改變,除奠定紮實之基礎外,特別注重商業語言及國際觀能力培養,如聽力課程教材由以台灣時事為主之ICRT改為具國際視野之BBC新聞英語,另商業英文教材改以簡報、會議、談判、社交、面談技巧、展覽、商業書信及報告撰寫等專題組成,強調以演練方式模擬在業界之商業行為,俾使學員在結業後快速踏入職場。外語專任教師群亦於每年定期檢討並更新教材,一般而言,每門教材皆擇定一本主教材,再視該教材不足處,選擇多本參考教材使用,所有教師皆需依課程規劃之教材及進度授課,並於每學期接受校方及學員嚴格之評鑑。


經貿課程

成立之初,經貿課程係由經濟、會計之基礎經貿加上國際行銷、國際商法、國貿實務、企業管理4大單元,課程以專題方式邀請具實務經驗之產、官、學界之講師著稱,後隨著國企班定位由『國際貿易人才』調整至『國際行銷與經營人才』,新增財務金融單元及個案研究(結合前5大單元為一體之個案研討)及將偏重產業和其市場分析之論文寫作調整以案例為探討主題之企畫書撰寫,同時,各單元時數亦相對調整。每單元課程內容部分,每年皆請規劃各單元課程之顧問,依經濟發展趨勢及學員評鑑結果微調課程內容,如近年來配合市場需求加開品牌、網路行銷、國際採購及中國大陸經貿政策等課程,2010年更導入哈佛個案教學、探索課程體驗營(內容主要含團隊建立、領導能力、創意思考及人際溝通)企業營運模擬(BOSS)系統等創新課程。


會議展覽服務業人才培育計畫

近年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為提升中華民國會議展覽服務業發展,推廣會議展覽服務業專業認證,增加「會議展覽服務業人才培育計畫」業務。


培訓規模

為配合業界對中高階行銷專才之大量需求,本中心由早期之每年招 生約100人、1998年增至約165人、2001年增至210人至今。其中2000年2001年分別新增1年期之經貿組及英語組。


歷史大事記


海外研習

1991年起,新增4至8週之海外企業研習課程,俾磨練學員外語能力及增進學員對研習地區市場特性、商業習慣及文化之瞭解。並儘可能安排於當地寄宿家庭,使學員深刻浸淫於研習外語環境。


歐韓語組海外派訓

1998年起因考量歐韓語組之經濟規模及培訓成效,歐語組由國內培訓加上6至8週之海外研習調整為9至10個月之海外派訓,歐韓語組學員第一年於國內完成經貿及英語課程後,第二年分赴德、法、西、俄、韓各國學習主修之語言。


建教合作

2005年開辦,國企班除提供學員海外企業研習課程外,另開發與企業之建教合作模式提供學員多一項選擇,學員可至企業之海外據點見習,在結業前讓學員能提早與就業市場接軌。


校友經營

2010年協助校友會辦理各項校友與在校生交流聯誼活動並代為申請社團法人設立, 為校友會永續經營。國企班目前已有2988位校友,近年亦加強辦理各行各業校友返校舉行座談會,與在校學員交換學習心得及提供職場相關訊息。

參考資料

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 wik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